往一盆水里滴入數(shù)種顏料,然后用畫錐看似隨意的劃動一番后,張雙敏將一個白色瓷盤放入水中,然后緩慢拿起,一朵色彩艷麗的花朵便躍入“盤”中。憑借著這手唐流彩技藝,張雙敏總能引來觀者的陣陣驚嘆。
張雙敏稱,唐流彩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繪畫方法,唐代叫“水畫”又稱“墨池”。制作時需在容器裝滿特殊調配的水,然后在水里根據(jù)構思,滴入各色顏料,使其在水中自然流動,作畫者利用水色分離原理,用畫錐在水面畫出各式圖紋。
“制作前需要確定畫的色調,如果花卉想呈現(xiàn)出暖色,則底紋需用冷色。同時也要根據(jù)瓷盤、折扇這類載體的大小和材質,調整唐流彩的圖案和重點。”張雙敏說,在旁人看來,唐流彩的步驟和操作略顯簡單,但若想將“水中花”順利“摘”下,卻仍需高手指點。有不少新手總是“倒”在畫即將出水的那一刻,無論是進入空氣導致畫面出現(xiàn)白斑,亦或是畫作轉印在載體時位置出現(xiàn)偏差,這些都會毀掉一幅畫。
張雙敏告訴記者,傳統(tǒng)的唐流彩制作技藝復雜,需要三到五年的練習,才能掌握基本的作畫技巧。為了降低學習門檻,她通過多次嘗試,化繁為簡,讓第一次接觸唐流彩的人,就能順利參與其中,并在短時間內獲得“親手作好一幅畫”的快樂。
“之前我也做過一些唐流彩的作品,用來宣傳這項技藝,但是愿意接觸的人不是很多。后來我轉換了思路,與其讓別人通過作品了解唐流彩,不如教人們如何制作,這也是寓教于樂。”張雙敏稱,參與感與成就感,是推廣唐流彩技藝的關鍵。而想讓唐流彩“出圈”,則需要一些“天馬行空”的嘗試。
從最初推介傳統(tǒng)的唐流彩紙張、貼紙、瓷盤、團扇,到后來教人們如何將生活用品繪上色彩,張雙敏的唐流彩課堂越來越突破了原有的框架!拔以诮o很多年輕人教唐流彩時,他們總會問我,這項技藝能否給絲巾、帽子或者球鞋上色。這些需求都是我們之前無法想象的,但也給了我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作靈感!
張雙敏稱,做了這么多年的唐流彩,觀眾完成一幅畫作時的笑臉,是她最愛的“色彩”。在她看來,只有將唐流彩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產(chǎn)生樂趣,才能讓這項技藝永葆活力。(完)
責任編輯:李一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