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貴州|廣東|廣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龍江|江蘇|江西|吉林|遼寧|內蒙古|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兵團|云南|浙江

首頁 > 推廣

陜西移動:數智賦能興水利 智聯(lián)守護潤三秦
2025年03月24日 16:29 中新網陜西

  3月22日—28日是第三十八屆“中國水周”,主題為“推動水利高質量發(fā)展,保障我國水安全”。近年來,陜西移動積極發(fā)揮5G、物聯(lián)網、大數據等技術優(yōu)勢,不斷拓展以信息化助力水利設施建設及水資源使用、保護和管理的邊界,為三秦大地水資源保護賦能。

  智慧水務,織就生活節(jié)水網

  隨著人口增加,四通八達的地下水管網絡成為城市的生命脈絡,水管老化、損壞導致的“跑冒滴漏”成為造成水資源浪費的一大原因。

  陜西移動商洛商州分公司協(xié)同合作伙伴,聚焦飲水工程信息化、智慧化改造,在商洛市郭村社區(qū)推進智慧水務運營管理平臺建設,370余臺智能水表終端化身精準感知“神經元”,幾分鐘或幾小時采集一次數據,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發(fā)現用水異常并及時上報,為“跑冒滴漏”提供解決方案。

智慧水務運營管理平臺

  這些智能水表不僅實現了用水量的實時上傳,更能在發(fā)現異常數據時觸發(fā)智慧水務平臺的“數字警報”!斑^去漏點發(fā)現靠人工巡檢,現在系統(tǒng)預警能直接定位到戶!惫迳鐓^(qū)劉丹莉說道。維修人員接到任務后15分鐘左右趕到現場,對漏點進行及時的搶修。這種“預警——響應——處置”的閉環(huán)機制,能夠減少自來水的損耗,保障居民正常用水。

  此外,大中型城市抄表效率低、高層住宅抄表難、服務不及時、階梯水價推廣難等問題也迎刃而解。通過智能分析用水模式,平臺還能為居民提供節(jié)水建議,讓每滴清水都流向更需要的地方。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防控,陜西移動正以數字觸角深入城市“毛細血管”,用科技創(chuàng)新守護水資源命脈。

  水情監(jiān)測 水庫調度科學精準

  陜西漢中城固縣北靠秦嶺,南依巴山,擁有眾多小型水庫。陜西移動聯(lián)合城固縣水利局,對縣域內16個小型水庫進行全面的智能化改造,安裝“雨水情”測報設施,不僅提升了水資源管理的精細化水平,還為防洪減災、抗旱保水等提供了有力支持。

  “雨水情”設施能夠實時監(jiān)測降雨情況、水庫水位、流量等關鍵數據,并將信息迅速傳輸至城固縣水利局,使水利局能夠準確把握水資源的動態(tài)變化,為制定合理的水資源調配方案提供科學依據。

  當暴雨發(fā)生時,水庫管理部門能夠迅速獲取降雨數據,并據此判斷洪水風險。通過提前調度水庫水量,降低水位,可以有效減輕洪水對周邊地區(qū)的沖擊。在干旱時期,通過監(jiān)測降雨和水庫蓄水量,管理單位可以合理安排灌溉計劃和調水方案,確保農田灌溉和城市供水需求得到滿足,有效保障了區(qū)域農業(yè)灌溉、生態(tài)補水的科學調度。

裝有“雨水情”設施的漢中城固縣螞蝗灘水庫

  此外,陜西移動也為寶雞高新區(qū)農業(yè)農村局打造了“雨水情”測報監(jiān)測系統(tǒng),將14座小型水庫納入監(jiān)管,為當地防汛抗旱和水庫調度提供信息化支撐。

  “智”治有方 守好“一泓清水”

  漢江碧波映三秦秀色,渭河流淌潤關中糧倉。漢江作為“南水北調”和“引漢濟渭”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對陜西的水資源供應和生態(tài)保護有重要意義;渭河滋養(yǎng)著八百里秦川,對農業(yè)、工業(yè)、生態(tài)等發(fā)展起到關鍵作用。陜西移動在漢江和渭河流域創(chuàng)新打造河流治理信息化系統(tǒng),以數字技術為河流生態(tài)保護筑起智慧屏障。

  源頭不清,其流必濁。為做好漢江源頭流域的精細化治理,漢中市積極落實河(湖)長制,每段河流的日常巡查、看護都由河長負責。傳統(tǒng)巡河采取人工巡檢、手工紙質記錄的方式,治理效率相對低下。陜西移動為漢中市打造的“智慧化巡河系統(tǒng)云平臺”和智慧河(湖)長APP,實現了巡河效率質的提升。

  “我們巡河主要就是發(fā)現并制止非法排污、電魚、侵占河道等行為,以前只能把問題記錄在紙上,資料也不好保存,現在通過APP就能實時上報文字、語音、視頻記錄,很方便,效率也高。”漢中市城固縣巡河員劉曉波介紹道。

  數據顯示,自2023年運行以來,平臺已支撐各級河長完成11.2萬次有效巡河,精準處置河道隱患500余處,讓“巡河軌跡可視化、問題處理閉環(huán)化”成為現實。

智慧河(湖)長平臺及手機APP頁面

  碧水清澈,蜿蜒向東。在漢江安康段,陜西移動構建了“空天地一體化”監(jiān)測網絡:426個智能視頻監(jiān)控點位如電子哨兵般晝夜值守,對非法采砂、排污等違法行為形成有效震懾;150處預警廣播可即時向周邊群眾發(fā)布防洪、治污預警;100余臺巡查無人機定期巡航,構建起“人工巡查+智能感知”的立體防護網,為漢江水域安全和治理提供硬核科技支撐。

  “從源頭到干流,從人工巡護到智能感知,數智力量的注入正在重塑漢江的治理模式。”安康市水利局工作人員說道。

工作人員在漢陰縣蒲溪鎮(zhèn)公星村監(jiān)控點位巡檢設備

  渭水泱泱,奔流而來。從災害預警到水資源調配,陜西移動打造的智慧水利項目也正在為渭河流域的綜合治理提供決策支撐。在渭河中游咸陽,為三原縣水旱災害防御中心打造河道監(jiān)控系統(tǒng),助力當地治水的信息化變革,為沿岸群眾筑起數字堤壩;在渭河下游渭南,為華州區(qū)水務局打造智慧河湖項目,與當地共同探索沿岸治亂清違、水旱災害預防、信息化管控的長效機制,助力渭河水利、農業(yè)、生態(tài)等方面高質量發(fā)展。

責任編輯:王雨蜻

友情鏈接: 中國政府網 陜西省人民政府 陜西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 西安市人民政府 人民網 新華網 中央電視臺 央廣網 群眾新聞網 西部網 西安日報 華商網 西西新聞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