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貴州|廣東|廣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龍江|江蘇|江西|吉林|遼寧|內蒙古|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兵團|云南|浙江

首頁 > 文化旅游

綏德石雕雕出古老“吉祥物”新形象
2025年05月08日 12:07 陜西日報

  無定河自北向南穿綏德縣城而過。千獅橋上,1008尊石獅或踞或立,或戲球或守望。千年雕工凝于一石。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石獅被視為守護神,常被放置在宮殿、廟宇等重要建筑門前,寓意鎮(zhèn)守、驅邪。多年來,綏德縣的石匠以鏨為筆,一鏨一鑿在石上刻出栩栩如生的石獅形象。雄獅代表力量,雌獅象征溫柔,冰冷的巖石便被賦予了生活的美學。

  從秦磚漢瓦的殘片到明清民居的柱礎,從廟宇石獅到現(xiàn)代城市雕塑,石雕始終是綏德縣的名片。4月中旬,記者走進“石雕之鄉(xiāng)”綏德縣,探尋石雕之美。

  源于生活

  守住藝術根脈

  在綏德出土的500多件東漢畫像石、鄉(xiāng)間散存的唐宋石馬和明清石獅,以及眾多石窯洞院落,都在訴說著綏德石雕悠久的歷史。

  綏德石雕形成于秦漢時期,多達百余種,尤以石獅最具代表性。無論是威武高大、置于高山廟堂的鎮(zhèn)山石獅,還是放置在平常百姓家的炕頭石獅,都以鮮明的個性特征、獨特的造型意象、流暢的雕刻技法受到稱贊。

  “炕頭石獅是綏德民間一種保佑孩子的吉祥物,與當?shù)匕傩帐来鄠鞯摹fi孩子’的習俗密切相關!薄督椀挛膸臁方椀率窬碇骶帯⒔椀驴h文化館原館長朱維全說,“炕頭石獅的打造有嚴格的講究,要擇日擇時。第一次鑿要在夜深人靜、月滿星全之時,匠人在選好的石料上依勢造型、由勢生態(tài)、因態(tài)生情。鑿夠100天,在最后一晚子時完成,用朱砂點睛,然后裹上紅布、系上紅繩,送到主家!

  綏德縣非遺陳列館陳列著大大小小、形態(tài)各異的炕頭石獅。大的約20厘米,小的有三四厘米,憨態(tài)可掬、惹人喜愛。

  綏德石雕不僅具有美感,還具有實用性。其中,與當?shù)厝岁P系密切的是石門墩、雕花石照壁、石灶臺、石炕圍,以及廣場上、園林里氣勢恢宏、造型美觀的牌樓等。

  綏德縣的石雕藝人,以大膽的想象和嫻熟的技藝,雕出了當?shù)厝素S富多彩的世界,體現(xiàn)了綏德人純樸、直率、頑強拼搏的品格和不屈不撓的精神。

  產(chǎn)業(yè)帶動

  助力鄉(xiāng)村振興

  沿著無定河向南,綏德縣城內,石牌樓上,鏤空浮雕的花鳥“躍動”、人物逼真,恍若展開的畫卷。石牌樓是綏德縣的地標,綏德石雕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鮑武文參與創(chuàng)作。

  在綏德縣,鮑武文的名字幾乎無人不知。一方面是因為他手藝好,另一方面是因為他的帶動性強。他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民間藝術家協(xié)會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

  鮑武文出生在綏德縣四十里鋪鎮(zhèn)鮑王家溝村的一個農民家庭。20世紀80年代初,他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辦起石雕廠。隨著廠里的訂單越接越多,很多人慕名而來。一些家境困難的學徒通過石雕改變了生活。

  鮑武文說:“我自己窮過,就想幫助更多人,讓他們都能靠手藝過上好日子。”現(xiàn)在,鮑武文的很多徒弟有了企業(yè)。石雕企業(yè)還帶動了周邊的石料采掘業(yè)、石料加工業(yè)、運輸業(yè)、石雕建筑業(yè)等相關產(chǎn)業(yè)發(fā)展。綏德的石雕從業(yè)人員有1000多人。

  從綏德縣城出發(fā),沿210國道一路向北至四十里鋪鎮(zhèn),長達20多公里的道路兩旁,石匠作坊隨處可見,石獅子、石屏風、文化墻……各類作品引人注目。

  在綏德宏亮園林雕塑有限責任公司,切割機的轟鳴與鏨子的叮當聲此起彼伏!罢谧龅拿诽m竹菊浮雕,是用來裝飾窯洞外墻的。用機器做,十幾個小時就能做好。”公司負責人周宏亮說,公司10年前就開始使用雕刻機。生產(chǎn)效率的大幅提高不僅給公司增加了不少收益,讓公司規(guī)模逐漸擴大,還帶動周圍數(shù)十名石匠就業(yè)。

  4月上旬,該公司的雕塑生產(chǎn)線技術改造擴建項目建設工程設計方案進行公示。擴建后,公司將蓋起研發(fā)辦公樓,石雕生產(chǎn)車間及消防水池等也將煥然一新。周宏亮說:“我們希望通過轉型升級,讓綏德石雕特色產(chǎn)業(yè)蒸蒸日上!

  求新求變

  擁抱時代變化

  陜西綏德漢石業(yè)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鮑毅的辦公室里,除了形態(tài)各異的石獅,還有用玉石等其他材料制成的精致擺件!斑@些擺件都是2017中國·綏德國際石雕文化藝術節(jié)時,我和來參展的外國手工藝人交換來的。”鮑毅說。

  鮑毅是“80后”,父親是綏德石雕的手藝人。子承父業(yè)的鮑毅從小就熱愛雕刻,喜歡鉆研技藝。他研究外國手工藝人的作品,到南方學習更細致的雕刻技法,在雕刻細節(jié)處理上下功夫。

  幾十年來,老一輩石雕手藝人常做的是石獅等,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年輕一代的綏德石雕從業(yè)者將目光投向文創(chuàng)產(chǎn)業(yè)。

  鮑毅說:“今年,我們繼續(xù)以獅子為原型進行創(chuàng)意設計,計劃生產(chǎn)一些桌面擺件,通過線上銷售進入市場。”

  綏德被稱為“秧歌之鄉(xiāng)”“石雕之鄉(xiāng)”“民歌之鄉(xiāng)”“嗩吶之鄉(xiāng)”“剪紙之鄉(xiāng)”。這里有綏德石雕、綏米嗩吶、陜北秧歌等國家級非遺項目,綏德剪紙、綏德泥塑等省級或市級非遺項目。這些給了綏德石雕手藝人鮑海東很多創(chuàng)作靈感。他將人面和獅身形象結合,創(chuàng)作出一組11厘米高的微型石雕,取名《聲動天下》。石雕上有吹嗩吶的漢子、打鼓的鼓匠、敲鑼的人等形象。目前,正在為這組作品申請專利。

  鮑海東說:“多種藝術形式的碰撞,讓非遺有了更立體的表達。這組作品展現(xiàn)了陜北漢子的粗獷豪邁,將藝術的靈動之美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獨特的造型也能更好地融入市場,吸引更多人了解綏德石雕。”(記者 李羽佳 梁易煒)

責任編輯:王雨蜻

友情鏈接: 中國政府網(wǎng) 陜西省人民政府 陜西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 西安市人民政府 人民網(wǎng) 新華網(wǎng) 中央電視臺 央廣網(wǎng) 群眾新聞網(wǎng) 西部網(wǎng) 西安日報 華商網(wǎng) 西西新聞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